户外常识 分类>>
m6米乐City Ride有多火?和小红书、RE而意聊聊骑行小生意里的大生活
m6米乐City Ride有多火?和小红书、RE而意聊聊骑行小生意里的大生活10月,深秋的时节,也是一个非常适合亲近大自然的时节,凉爽、干燥、然后还有点儿小风,天天坐办公室的打工人们难免会有一点心痒痒,想出去玩儿,也是在这样一个时间点,我们又来聊一聊户外。
小红书最近发布的《2023户外生活趋势报告》显示,2023年1月到10月,骑行相关的笔记发布数量增长近400%,整体的阅读量超过13亿。内容声量的热度之外,骑行相关类目线上销售的数据同样亮眼。根据CBNData于9月底发布的《2023体育消费趋势报告》,近半年来,体育相关消费增速TOP15的类目中,有8个细分类目是与骑行直接相关,其中7个可以说是霸榜增速TOP7,无论是声量还是销量,骑行在这一年是真的很火热。
本期「大牌小局」,CBNData将和小红书以及骑行生活方式品牌RE而意一起,聊聊作为一项运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作为一门生意,骑行究竟有何魅力?
两位应该是完整见证了骑行走红或者说破圈这样一个过程,对于骑行这项运动而言,当前的中国市场可以说是迎来了一个红利期了吗?
好像这两年大家突然感受到骑行特别热,然后身边所有的朋友都开始骑行了,但是我们开始做骑行这件事情是很早之前的事情,是在17年开始做。17年的时候刚好是我们中国自行车界应该算是生意最不好的那几年,15年到17年。所以在那样最不好的一个状态下,RE为什么会进入自行车行业?
一个是跟我们背景有关系,就是我们本身之前是做建筑设计,所以我们对城市规划,包括对整个城市当中人的未来生活方式会关注更多,(相关)研究也(做得)更多。所以(发现)全世界的城市都向着城市更新的一个时代(的方向)来发展。大城市以及大城市病带来的环境污染,包括低碳这样一个时代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事情,这是这个时代背后带来的一个契机。
另外就在这个时代之下,AI科技的发展,包括我们所有生活方式的转变,所有这些(变化)背后不变的东西是什么?你会发现我们要面对自己的健康问题,面对环境的问题,面对所有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在这个时代都变得更加突出了,所以我们更珍惜健康的身体和自然的环境。在这样所有大的时代背景之下,我们选了自行车,这样一个用cycle来代表环保,以及它本身所代表的意义,在这个时代里面它变得就至关重要。
另外一点需要稍微留意一下的是,每个时代的出行方式变革,会带来商业的巨大更新,这也是一个时代的背景。所以我们这个时代到底将会面对一个什么样的未来?包括我们的后代,还有SDGs(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这样的课题对我们真正意味着什么?这是我们做自行车的一个根本原因。也是大家会发现经过三年疫情之后,突然之间好像所有人都比任何的时候更加关心自己的健康问题,更加在乎环保的问题,这也是自行车热背后的一些潜在逻辑。
所以罗总这边其实是在整个时代背景之下去看骑行这件事情,它是一个很顺应时代朝向的一个选择。那草莓这边呢?
我其实挺同意罗总刚才说的关于时代,关于环保的这些议题,就是放在时代大背景下来看,骑行为什么会火。从小红书的角度来说,本身我们去年到今年一直在发力户外这个赛道,也是因为疫情,很多人TA可能不能去到一些封闭的场景,或者大家自主地去选择说不去封闭的场景,而是去户外,去徒步、骑行或者是钓鱼。
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还有一个前提是骑行在中国已经是一个群众基础非常好的一项运动了,大家捡起来也非常简单。那很多人会选择骑行作为通勤的工具,但是到今年的话,其实我们会发现骑行已经慢慢地从通勤的属性开始剥离,它现在成为了一种户外的生活方式,成为了一种新的运动选择。
因为现在除了像刚才罗总提到的健康需求,以及刚才说的通勤诉求,同时还有很多社交的诉求,这个是比较明显在小红书里能看到的。现在在很多城市,可能会出现三五好友组成的骑行搭子,或者说骑行俱乐部,这其实都印证了一种社交的需求。然后骑行是可以把环保、塑形、社交这些需求合三为一的一个运动,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这一两年骑行热的一个原因。
还想特别问一下,小红书上骑行400%的笔记增量到底是怎么来的?都是什么人在发?TA们在发什么?
我们今年还是做了这个「骑行友好计划」这个项目,这个项目出发点在于说我们之前做调研的时候就发现一、二线城市的很多骑行爱好者,在城市里会觉得骑行非常不方便,TA也不敢把车随意地放在外边。
然后我们就做骑行友好计划这件事,一方面是真正可以去沟通那些在城市里的一些店铺商家,给到骑友一些便利,让大家把车停在这里。然后我们其实希望大家更多地通过骑行的方式来探索这个城市里的各个店铺、各个街道、各个路段。所以当时我们有做一些激励,就是说你去打卡这些店铺、这些路线,然后可以领取我们的限量周边。然后在周边的选择上,我们选的可能也是对骑友非常有帮助一些实用的物品,像飘带或者车主牌这些东西。所以一是给TA出行提供了真正的便利,解决了停车难的这个担忧;其次就是我们的周边确实也还挺有吸引力的,可以引发大家去记录的这个诉求。
然后另外一点就是刚才说的,其实很多人现在已经不把骑行当成一个单纯的通勤了,那通勤的时候可能大家觉得这是日复一日的一个工具属性更强的行为,它不是一个非常具有社交属性或者有纪念意义的一件事情,但是如果骑行变成一种运动,一种社交的话,确实很多人记录的诉求跟会变高,然后TA的分享欲也会变高。包括最近在小红书上衍生出来很多的主题骑行,比如说现在是秋天,那我去做一个枫叶骑行,这样其实它本身就是具有很高的社交价值的一个东西。这套骑行的行为就可以彰显我的生活方式,所以大家的分享率也会更高一些。综上,然后加上刚才说的各种健康、环保诉求,骑行的盘子也变大了。
那骑行作为一项运动,它到底击中了当代人心中哪些比较深层的诉求?(骑行)这个群体,TA们会有一些比较不一样的特征吗?
像刚才说的,骑行它是一种运动方式的同时也是一种社交方式跟生活方式。我们其实发现最近这一两年MBTI非常火,小红书上就会有很多人自发地去说,骑行是最适合i人的运动方式,因为出于安全的考虑,骑行这件事情很多时候大家不能并排骑,包括你在骑行的时候,你是自己一个人去探索这个街道,你一个人沉浸在风速中,你自己的骑行过程中,所以很多i人就会觉得说,我既去到户外了,又不需要迫于社交压力去跟别人强行社交,那TA会觉得这是跟自己对话的一个运动。
对于E人来说,或者是有组织的车队,或者是这种骑行搭子那些骑友来说,TA们觉得骑行是一个很好的社交方式,可以以一个目的地或者一个街道为出发点,约上三五好友一块去,然后大家交叉去破风,或者是到了目的地之后一起在那边交谈,这可能都是一个对TA们来说非常既得到了运动锻炼,然后又放松的一个社交行为。
我们也发现说在小红书里面很多人TA有这个减肥塑形的需求m6米乐中国在线登录入口。那可能相比其他运动,骑行相对来说是一个大家都会的一个运动,它的门槛会比较低,它可能对膝盖也相对会友好一点,加上它的塑形效果好像确实是不错。很多人会通过会晒对比照,说骑行三个月,然后我瘦了多少斤,那确实这对TA们来说是有非常大的一个动力去做这些事情。
其实十几二十年前,好像确实骑行就还只是骑行,它就是一个通勤或者说交通的方式,就没有人会去说走,我们去骑车,而是说我们去干嘛,然后怎么去?骑车去,这样去看待骑行这件事情。所以说在这短短十来年,骑行在大众心中的定位其实是有这样一个比较大的变化的。
对,就是它其实是从一个工具属性变成了骑行行为本身就可以是一个目的,就是我为了骑行而骑行,而不是我为了今天吃饭去骑行,然后骑行只是我去吃饭路上的一个工具跟载体。
刚才大家聊起来一个是人群,一个是人群的习惯,这个里面我可能稍微有一点不一样的地方。第一点(是自行车的文化历史),实际上自行车文化不是从中国开始的,我们中国确实是自行车大国,但是就像刚才两位说的,过去理解它就是一个骑行的通勤工具。但是今天我们讲的自行车骑行这件事情,可能跟我们过去理解的自行车骑行工具这件事情不是一件事情。因为自行车文化本身它有100多年的,非常成熟的跟汽车工业一样的(发展历程),它有一个很成熟的自行车文化的背景。
第二个就是技术,就是本身自行车的这个工业技术,包括它背后的科技,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直在进步的。这跟之前我们讲的我们父母那一代还是不太一样,不是我们理解的那个自行车,这两种车在技术方面还是很不一样。
然后我们今天看到大家所有的这种,包括在小红书上大家所倡导的这种生活方式,就是自行车带给大家的生活方式。一个是确实随着技术的不断的进步,自行车本身的工业发展,它带给你的一个骑行的舒适度、体验感会很不一样。另外,因为自行车的整个时尚度很宽,可以时尚,可以运动,可以通勤,可以团建,也可以极限运动,所以它还是很多方面都可以做到的这样一个载体,。那根据需求不同,大家使用的车辆可能也会不一样。比如我就是通勤,那我可能用0变速的(车),或者共享单车都可能帮助我完成这样一个效率。但如果我想运动,实际上车还是要具备一定的性能和基础,所以这是车不一样的地方。
另外一个人群,因为这个文化确实是外来的,它是从欧美进到亚洲的,所以这个文化进来的时候,实际亚洲最成熟的一个国家,可能是日本,它比较早,但对我们国家,可能加起来也没有20年的时间,所以整个自行车的发展决定了它的人群也不太一样。
第一代的人群可能就是那些最早可以接触到自行车运动,或者TA很小的时候就在国外上学的这些小朋友们,包括这些高管和老板们,这是第一代的人群。那第二个阶段发展,实际上是疫情背景下,大家都变得闲了下来,也更在乎户外的生活,确实那个是一个契机。但是实际上在第二个阶段,让它更火的是原来已经在健身房运动的人。另外一个就喜欢时尚的人,而且女性用户的增长特别快,因为女性用户还是对时尚很敏感,然后就是年轻的群体,这个群体很像lululemon的客户,所以这两类客户的成长背景很重叠,95%的穿lululemon的人都不去做瑜伽,差不多的逻辑。所以这就是整个大的潮流和时尚人群推动了(骑行)全部的向前发展。
那这个过程中,实际上就会推动很多城市生活,比如说夜骑、约骑、晨骑,包括从街道到郊区的运动,所有的场景都出来了,这个是一个很好的事情。潮流时尚把这个文化非常快地往前推了。
不过确实,我们做过一份调查,骑行相对来说是所有运动里,一个是年龄,它包容度非常高,因为(你)可以骑到80岁、90岁,还是一个身体健康的状态;另外就是它确实是在文化层次里是高于很多其他运动的,这是从我们的角度来说有这样的一个理解。
骑行+城市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挖掘的话题,比如说像在欧美,会有哥本哈根这样以自行车文化出名的城市。那最近的也会看到有一种说法叫「北京没有city walk,只有city ride」这样一种发言。在两位看来,中国比较有机会去生长出这样骑行文化的城市有哪些?
这点我还真的觉得就是北京,因为北京的城市真的很不适合走路,但是却特别适合骑自行车,它跟北欧很像,郊区的山路跟欧洲的爬升也很像。你提到哥本哈根,因为我在哥本哈根待过,除了停车这一件事情没有那边方便,我们虽然没有自行车高速路道,但是确实从整个尺度关系来说,(北京)非常适合骑车,而且真的自行车友好。
就小红书的数据上来看的话,适合骑行的城市是比较多的,因为每个城市有不同的维度,比如刚才说的,从城市街道的宽度、城市大小、是否适合步行......这些判断标准得出一个北京。
但是像我们最近有在做这个「秋日骑行路线」,就是我们在全国梳理了八、九个城市,然后每个城市在秋季都有特别适合骑行的路段,可能是落叶骑行,可能是西安的古城墙骑行,或者是海南的环岛骑行,或者是大理的洱海骑行之类的。那我其实觉得如果从不同维度来判断的话,会得出不同的所谓中国最适合骑行的城市的结论。
刚才大家说到北京,这肯定大家都很赞同的。然后我觉得上海也非常适合,是因为像刚才说的,本身如果把骑行文化视作一种潮流文化,或者是上升到文化这个概念的话,其实上海可以说是大家公认的中国最国际化的一个城市,很多上海的年轻人TA们愿意去拥抱新的文化,愿意去拥抱潮流,然后很容易去接纳新鲜的事物,所以从这个维度来判断的话,上海肯定是骑行非常火的,也非常适合骑行的一个城市。
另外一点就是从季节友好性来说,比如说像北京的线月这段时间对于骑行来说确实难度会比较大,客观因素确实是太冷了。但是如果是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像广州、海南,或者是说昆明、大理,它就是一个一年四季都非常适合骑行的地方。我在不同的季节去过大理,然后发现永远都有人在洱海骑行,所以从这些角度来看的话,其实我觉得有很多适合骑行的地方。
然后另外一个就是从现实的大家的可支配时间来说,很多三四线城市的人,TA的骑行的时间会更加充裕一些,就包括我们之前说为什么,小红书里夜骑非常火,是因为很多的一二线城市的用户,TA确实最适合骑车的时间就是夜骑。所以从这个时间可支配的角度来说的话,我觉得很多三四线城市也非常适宜。
我自己感受就是骑行体验好和不好很大的一个区别就是周遭的车,就如果我周边很多这种很多不太遵守交通规则的车的话,我可能真的不太考虑骑行这件事,因为安全第一。当然现在各个城市也都会有相关的这种规则,比如说你可能要戴头盔,或者说有一些其他的要求。像刚刚说的,自行车文化发展跟城市化的发展其实是亦步亦趋的,所以也想问问,在城市建设这一块,是不是越大的城市,或者说越城市建设越完备的城市,才会更适合去发展这样的一项运动?
我觉得跟城市大小没关系,还是跟城市的理念有关系。因为第一个从过去的规划来说,(城市化)是向着大城市来发展的,然后也铸就了很多大城市病出来。但另外一个就是实际城市规划设计理念里面,也有微小城市和大城市的双理论,各种理论都有。
一个城市不可能永远都大拆大建,路网的结构有宽有窄,这个是已经建设完毕的。但无论是宽和窄,在新的规划的时候,实际上是有城市更新的一个逻辑在里边。比如说法国,有一个女市长提出来的“自由呼吸之日”,每周有一天汽车禁行,所有的旅游区、风貌区全部规划成自行车路网、慢行体系,只允许自行车和慢行体系出行。伦敦也有伦敦的自行车。
很多城市实际上在建设完毕之后,它通过不断地对路网做微小的调整,然后设定慢行的自行车路网和慢行体系,来改变城市原有的一个出行肌理结构。这是所谓的在这个时代,什么是主权的一个出行方式。因为20世纪是汽车的主权时代,高速路网的发达推动了汽车工业,反过来汽车工业也推动了这样城市化。但这个时代实际是“去汽车主权”的时代,所以我们讲叫微城市也好,叫路网的慢行体系建设也好,这是从规划层面不断地在变。
比如北京去年宣布自己作为自行车友好城市,把所有12米路网的结构里面全部增设了自行车道路,而且在这一方面朝阳做得更快,所有朝阳的改造基本都完成了,像三里屯那么重要的位置也全部变成自行车的路网结构,(变成)慢行体系了。
所以这是城市规划者,或者叫做城市建设者,TA们城市发展的理念是什么样的?TA认为在绿色出行方面或者低碳推进方面,对整个经济发展和城市吸引未来生活方式和人才的作用是什么样的?所以这一件事情可能是几十年的一个长期规划战略。
第一个在这件事情上,我认为中国一个是北京做得特别快、特别好。第二个成都,成都的绿道也是中国最长的,而且在绿道的基础之上,又推出新的城市战略,比如说它高新区要作为全世界对标的,一个以自行车为核心的慢行体系的一个高新区,而不是汽车做主导的。
但如果你反过来说深圳的时候,深圳虽然是一个高度发达、经济高度成长的一个城市,但是它却没有慢行体系,全部都是汽车路网,整个深圳是不适合自行车骑行的,因为没有设计这一个板块。所以那现在再来改的时候,你不可能说我把路拆了重做,所以它在原有的路网结构上面去重新规划,加设慢行体系,这个规划那可能就要五年、十年的漫长过程,才能慢慢的把这部分改过来。
所以这是在城市规划设计的时候,城市规划设计理念是什么?它是不是更快地反映出来低碳?绿色出行?核心的轨道交通出行?这几个交通价值在城市的未来经济发展当中起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这个背后,不是光中国在发展,因为法国大家稍微留意一下就可以看到,它在今年年初的时候,国家又投了一共是300多亿欧元的城市经济建设的一个基金,主要是为推动自行车板块。所以在一个非常成熟的城市或者国家,为什么它还不断加大在绿色出行、低碳的这块的推动?这实际这个跟全世界的减排政策是有关系的,这也就决定了出行方式在未来还是会影响商业模式的变化,也决定了不同工业的未来发展。
所以这个是自行车在整个大背景下(为什么可以快速发展的原因),还是回到那个逻辑里面,潮流像一个工具、手段一样,它可以把一个事情快速地推动起来或者放大,但背后一定有它潜在的符合社会价值观,或者叫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一个潜在逻辑。这是在我看来城市跟路网结构跟产业之间的逻辑关系。
这个其实就回应了开头问过的一个问题,就是说现在(骑行)是进入一个红利期,那可能像这样的城市基建,或者说这种减排政策的这种大的背景环境,其实就是这样一个红利,或者说最底层的一个很重要的驱动因素。
是,国际交通组织研究所出了一个《自行车经济学》,主要的理论讲自行车基础设施的投入将会是汽车工业的基础设施投入的回报率的8倍。
所以骑行还是一个很有前景的生意。因为我们刚刚聊了骑行作为一个运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那其实我们其实更想聊,或者说我们听众可能更在意的,也是像罗总刚刚提到的,骑行作为一门生意,它的想象空间究竟怎么样?因为以我们行业研究以目前静态的视角来看,世界范围内,比如骑行相关的设备、服饰,或者说零售商这些细分行业的品牌格局其实是相对比较稳定的,那相关品牌的市场规模也都没有大到特别惊人,可以说是一个天花板相对没有那么高的生意, RE当时为什么会想去进入?
我们当时实际在做这个生意的时候,更多是很理想化地去想未来的城市里边到底什么跟我们生活是关联最密切的?未来大家的生活方式会朝着哪个方向去发展?因为我们有了大量的学术研究基础,所以从这个角度来开始一门生意。
当然开始生意之后去研究生意背后这个行业到底可以做多大的时候,第一件事是我如何打开门,先要把生意推动起来。这个事情我可以借助潮流的手法,因为有太多好的案例可以给你做一个技术支持,比如说你学习苹果手机,去用时尚来推动一个很科技、工业化的一个产品。
第二个就是天花板,天花板更多是投资人问的,实际上天花板如果很细分地看行业的线多年的历史,但它确实不是一个大的行业。为什么说不是一个大的行业?因为自行车是一个半依赖手工的逻辑,有点像奢侈品,原来意大利那些做鞋、做包的,还是以手工者为主,所以我们这个行业叫全球组装业务,不是一个完整的单一国家产业链,所以它整个是一个全球组装的(产品)。
我们自行车的车架,全世界最大的代工国是中国,然后高端的一些车架也是在地区,这样一个代工的逻辑;然后自行车的材料实际是属于日本的,比如我们讲碳纤维的材料,然后包括钢,这是属于日本、意大利的;然后就到了超轻钢;然后变速器,是日本处于垄断的一个地步;然后车座、那些皮具、轮胎就是德国、意大利、美国的......完全是分散在全球。所以它还是依赖这样一个手工的逻辑。
然后你仔细看我们这个行业的时候,即使像Trek和闪电做到今天的市场规模,一个单一品牌它也只能做到二、三十个亿的产线,但确实它细分比较庞大,尤其配件工业完全属于卖方市场。所以大家常常说都买不到车,第一原来市场的需求量可能也是一个问题,第二个就上游供应链的能力,也就是产能的问题。实际今天的产能所有都在翻倍,而不是说像市场反馈的那样,大家要等很久,越火越要等,而是由产能决定的。所以因为市场火了,就再次推动这个行业发展。
你会发现有很多关联的可能大的上游基金,比如荷兰的那些基金是最喜欢收我们这种交通工具的,它一收几十个品牌,划到一个公司形成一个大的母公司。那禧玛诺也是全球第一个,在大家生意都不好的时候,它去扩产能,不断地扩,所以它一下处于垄断的地步。
所以自行车这个板块,确实是很好的机会。首先它背后是有科技的逻辑,有科技就可以缩短它的(生产)周期。第二它确实有半手工的逻辑,这决定每一个细分的板块实际非常细,这个时候谁能先扩产能(谁就可以吃到红利)。比如说BROOKS那么多年了,几十年的历史,也永远不愁市场卖,但它扩不出产能来,它还是原来跟皮具一样。但是当它被收购之后,它就可以不断地去加大产能,所以今天的科技已经没有什么技术是不能突破的。
这是我们看到一个行业背景特征之后,怎么重做行业的一个原因。只要符合时代背景,同时它又能不断地加大产能,像技术革新之后,它很快就会有产业的。所以我认为这个时代,我们这个行业可能会在未来10年、 20年会有一个很大的变化。
听起来就像是现在下游的市场端在经历一些巨变,比如说这种需求量一下子起来,倒逼我们的上游去做一些变革性的改变,不管是技术上的这种(生产效率的)突破,还是说品牌赛道各种玩家的这种整合,所以虽然过去我们看到的(市场格局)可能是相对稳态的,但是可能,像你说的近十年它会经历比较大的一个变化。
那和我们消费者比较接近的一个环节,其实还是营销端,目前也会看到很多不同身份的玩家会围绕骑行做一些内容也好,做一些社群活动也好,营销动作也好,比如在小红书上,像RE这样的骑行生活方式品牌可能会去分享一些专业的内容,一些自己社群活动的这些照片、故事,还有一些可能原来和骑行毫无关系的品类、品牌也会开始做相关的活动和社群。我自己看到过像服饰、餐饮这些品类,它们都可能组团去骑个车之类的。从商业化的角度来看,作为平台,小红书这边会怎么样去看待这些参与者?不管是俱乐部也好、品牌也好、博主也好,现在这样的一个生态现状如何?
刚才一直在说骑行现在是一种生活方式,那既然它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话,它势必可以容纳承载非常多的、跟生活化相关的一些场景。就比如说我们现在小红书站内有非常多的主题骑行,那这个主题骑行就会衍生出很多需要消费的一个环节。比如说可能今年《芭比》这个电影非常火,然后站内我们当时也顺势去推出说“是女骑也是芭比”这样的活动。然后就是会有非常多的年轻人以及喜欢骑行的人响应参与其中,TA们会带上各种粉红色元素的一些装备进行骑行。那其实这个对骑行服品牌来说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或者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植入场景。
另外的话,像刚才提到的不管是餐饮也好,还是说其他的方式也好,因为像我们今年其实发现在小红书站内有非常多新兴的一些骑行的模式已经开始慢慢长出来了,也是得益于骑行整个大盘,它的金字塔底的这个人群越来越大,比如说像这个公路车的场景,以及重装骑行的场景,或者说骑游的一个场景。
当我们说city ride的时候,其实就是你用骑行的方式探索这个城市。那很多人在分享自己city ride的路线的时候,就会说,我今天从这个点出发到A点,出发到B点的时候,然后大概已经起了4个小时,我可以在这一家餐厅用餐,然后我再到C点,然后C点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我可以去逛一逛,它是由多个消费场景组合起来、串起来的一个东西。
当骑行脱离了一种基本通勤功能,包含社交功能的时候,我的很多装备,其实就是我的社交货币。大家在把这个骑行工具当作社交货币的时候,TA们会有更多的装饰性需求,或者说是已经脱离了实用性诉求的这么一种消费需求。
所以我觉得这些可能对大家来说都是一个比较好的商业场景,包括刚才说的骑游,我们现在有很多包括我身边的朋友也会抱团去参加那种城市里的骑行俱乐部组织的骑行行为,就大家去AA一下整个组织的费用,然后去到一些周边的城市,用骑行的方式去探索这个城市。像青海湖的环湖骑行,对很多的旅行组织来说,这也是一种最近比较兴起的,然后卖得比较好的骑行的配套产品,旅行产品。
所以其实对我们来说,我们觉得一个生活方式它可以承载的消费环节是非常多元的,小到可能去打卡一个奶茶店,大到我为了这个骑行我买一个机酒套餐,跟一个环湖的骑行团,我觉得这些都是一个很合理的消费行为,也是那些骑行爱好者很轻易地去接纳的一个行为。
大家可能一个共识就是说小红书是聚集了很多生活方式的一个平台,也真正的相当于陪伴着户外这股风潮成长。所以也想了解一下,对于小红书,或者说对于在小红书户外组工作的草莓而言,一种户外的生活方式,它究竟是什么样子?以你自己来看的话。
我觉得其实小红书一直都是,希望大家标记自己的生活,那这个生活我们希望它是健康、向上跟美好的生活方式。然后我们一直所提倡的户外主张是户外没有太多的精致感跟距离感,它是非常新人友好的、低门槛的以及生活化的,而且户外更多时候是探索人与自然、人与城市、人与空间、人为人、人与自己的这些关系。
就是比如说像刚才我们说到这个i人骑行这块,你可以有独乐乐的时候,你也可以有众乐乐的时候,你可能在骑行的过程中你自己是在跟自己对话,但是你骑行到目的地之后,你可以跟你这些车队的伙伴们一起聊天,然后大家一起聚餐,然后这就是我们一直在去提倡的跟希望大家可以加入起来这种户外的生活方式。
然后刚才我们一直在做说骑行的时候,其实我们一直觉得骑行是一个门槛相对比较低的,就是你共享单车骑行其实也算是骑行。户外里面是非常包容的,像最近小红书的外人节,我们会觉得说你人在城市里生活,你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或者说你会遇到很多的烦心事,但是你去自然里面,自然会给你很多答案。
其实在近几年就是新消费发展的这个过程中,有很多中国的年轻的企业其实是非常旗帜鲜明地说自己要做一个生活方式品牌的。那在罗总这边来看,一个合格的、优秀的生活方式品牌,它应该是什么样的?
我先抛砖引玉,然后请草莓补充。简单说的话,从我的理解角度来说,第一个什么是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实际上无论是我们大家看到书店也好,杂货店也好,花店也好,实际还是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未来大家所向往的一种生活状态,或者一种生活场景。
那从我的个人的一个理解,在未来什么是好的生意和好的商业模式?我认为第一重要的就是大家价值观的共情,就是一个品牌能够引起社会上共同的一个好的价值观,才会有共情价值。所以这一件事情那它一定是向上的、积极的,所以这是对我们未来生活的一个引导的作用。
另外就是大家的生活方式,你会发现都离不开时代的背景,这个时代的背景就是我们在这个时代之下,大家所一起共建或者一起向往的一种生活状态。所以在这个时代之下,我更认为是一个能够让大家更加健康的状态。因为社会问题在任何时代都有,但在社会问题的基础之上,我们如何面对社会问题,如何更加积极地去参与到里面,去改变这些社会问题,我觉得(做到这点)会是一个很好的行业的推动者。
在这个时代,可能最时尚、最关键的词还是环保。所以在环保的一个大前提之下,实际上它影响了你对时尚概念(的认知)。所以我觉得如何跟客户共情、共价值观,并且能够(以一种)更加积极健康的(方式),用自己能够做的、很微小的(事业)参与影响一个时代,这样的一种商业模式,从我个人理解都叫生活方式的一个业态。
所以我们所向往的生活方式无非就是拥有很自然的一个生活环境、美好的天气、很好的空气、很好的公园,我觉得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确实觉得更加难能可贵的一些背景。
我自己其实很认同刚才(罗总)说的,我觉得大家为什么要提生活方式?或者说现在越来越多人去注意到、注重到生活方式的一种选择也好,还是说自己希望去有拥抱更美好的一种生活也好,是因为现在我们可能整体经济发展了,然后大家从原来的就是一种生存,然后进化到了生活的这样一个阶段。
那我觉得生活方式品牌大家的主旨肯定也是说我要构建一种美好生活,这个美好生活首先是品牌所倡导的、引导的,然后是我们的受众所希冀的。就是大家对齐这一整个目标之后,然后才可以说,嗯,我被你的品牌理念所折服。那至于是哪些品牌理念,或者说你是哪一个赛道,我觉得也是基于整个大背景,比如说像骑行,或者说像很多一些新的可循环(再生产品)的这种品牌,可能就是契合了整个环保的一个大议题。
然后还有一个,比如说现在我看到有非常多的新式茶饮品牌也在说自己是生活方式品牌,那我觉得也是基于说整个背景下,大家觉得说我有文化自信,我要去把中国的一些传统的东西融合到现代的生活方式里面,这也顺应了时代的一个背景和潮流。
那在这些共同的推动因素下,每个赛道(品牌)自己的选择,我觉得都是能够吸引精准人群的。那可能它的前提就是说,我的消费者、我的受众是跟我们的这个整体品牌所倡导的东西,大家是有共同目标的。
那我们作为平台来说,肯定是希望我们站内的生活方式以及一些品牌的环境空间都越来越多元化。因为我们相信小红书本身是一个很多元的平台,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那每一个品牌以及它所对应的生活方式都可以在一个过亿DAU的APP里面去找到自己相应的一个受众,这个可能是站在我个人以及平台的角度去看到的。
也很期待有更多多元化价值主张的中国本土生活方式品牌出现。最后一个重量级问题想交给罗总,在您看来,从生活方式到一门严肃的生意,这个中间可能要跨过最大的障碍是什么?这个问题也是替很多想要做生活方式品牌的创业者来问的。
大家实际对生活方式都很向往,现在很多年轻人也都很想自己来创业,我觉得是一个特别好的一个时代。但从创业本身包括生意来说的话,什么是一个好的生意?
第一个就在这个时代里面,如果是一个真正能够做成的好的生意,实际还是看你是否能够满足时代之下的一个价值观共情,就你是不是跟客户能够共情的一个品牌。
第二个的话叫去平台化,去平台化的话就是你有没有自己能够做到的这样一个直接的(与客户沟通的渠道),所谓线上也好,自媒体渠道也好,或者自建社群也好,这是第二个。
第三个就是一个所谓的(内在价值),因为经济高度发达的时候,实际上你可以做很多标新立异、吸引眼球的事情。但是当经济平稳的时候,或者下行的时候,标新立异也好,或者是这种所谓流量也好,起到的作用相对就会变弱,更需要看你的生意是不是做得很具有自己本身产品的一个内性,内在这个价值是否能够突显出来?所以你更务实地、更内在地去塑造你的产品力。这个又回来,你如何用产品跟你用户来沟通?
所以我觉得如果能够满足这样的几个条件的时候,会是一个好的生意。我觉得如果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一件好的事情,你又能够将产品与用户对话沟通做到位的时候,不可能是一个不赚钱的生意。
透过一场场小局的对话,我们希望为消费行业创造与外部机构、社会组织以及更多利益相关者对话的机会,在更广阔、更多元的视角下,打破商业世界的竞争内卷,探索更有效、有趣、有未来的商业实践路径。
如果你有更多想了解的行业和相关议题,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们留言互动,也欢迎通过下方联系方式来找我们,聊聊你的世界如何跟消费产生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