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分类>>

m6米乐安装一年爆卖数亿元90后小伙回家“将河北童车卖到全世界”

2024-03-30 05:00:07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m6米乐安装一年爆卖数亿元90后小伙回家“将河北童车卖到全世界”1990年生的姚亚伟是纯正的河北平乡土著。这一代平乡人,都是在自行车堆里长大的。他们见证了自行车零配件在平乡的繁华与衰落,也见证了童车产业的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自行车,是属于平乡人的集体记忆。

  上世纪70年代末,一名平乡农民买来零部件,动手组装自行车并进行贩卖。平乡,这个土壤盐碱化严重,庄稼年年歉收,老百姓连温饱都成问题的贫穷县城,骤然开启了自己的产业历程,此后一举奠定了产业地位。

  1997年,中国自行车零件城在平乡县河古庙开业,现场的人山人海也见证着自行车零配件行业最后的繁荣;2000年后,摩托车和汽车的普及不断挤压着自行车的生存空间,平乡自行车和相关配件的销量呈断崖式下跌,同时在市场需求的变化下,平乡的产业结构开始向童车倾斜;如今,和姚亚伟一样的年轻人回到家乡,带领着家乡的童车产业,再次讲出了新的故事。

  在他小时候的记忆里,自行车配件的需求旺盛,“几乎是闭着眼都能赚到钱的黄金时代”。最高峰的时候,不管卖自行车哪个部位的配件,都可以发财,“家家户户都在做零配件的生意,一天就可以卖出几十万元”。

  当时流行现金交易,“每天晚上妈妈回家都拿着一皮包的钱,一沓一沓的”。冰箱、彩电、洗衣机这些当时的大件在他的童年已经是家里的标配。

  1997年,中国自行车零件城在平乡县河古庙开业,7岁的姚亚伟带着家里的员工举着条幅在开业现场附近的街上打广告,后来人越来越多,他被挤在人群中完全动不了。

  那天的情况至今还让他印象深刻,“每个犄角旮旯里都挤满了人,就连房顶上都是密密麻麻的人群,全国只要买自行车零配件的,买自行车的,修理自行车的人全部都来了,无数人都见证着那一天的辉煌”。

  只是很快,那种辉煌就成为了过去。2000年后,摩托车和汽车愈加在市面上流行,自行车的生存空间不断受到挤压,与之相关的自行车零配件产业也慢慢感到落寞,企业主纷纷开始寻找新的出路,姚亚伟家也不例外。

  父母意识到自行车零配件产业在衰退,决定在自行车上寻找新的机会。同期他们发现国外童车市场正在崛起,参加展会的时候国外的客户明显对童车有着更高的需求,100辆车的订单中有80辆都是童车。于是家里在做自行车零配件的同时,也投资了自行车产业链,专门用来生产自行车和童车,并把童车当作了公司发展的重点。

  2006年,姚亚伟考上大学m6米乐中国在线登录入口。上大学的时候,为了赚零花钱,他和小卖部的老板合作,把自家的自行车放在小卖部门口售卖,正式开启了与自行车的故事。当时成本价180元的自行车,市场价要卖300多元,他从家里的工厂拿货,邮寄到学校,只卖200多元,吸引了不少同学。就这样,大学靠着倒卖自家的自行车,他一个月能赚几千元。

  到了2010年,自行车零配件的生意彻底落幕,家里的工厂正式转型,专门生产自行车和童车。而此时的姚亚伟大学刚刚毕业,还没想好以后到底要做什么,并不想这么快就回家,迷茫中的他想了想,决定试试创业。

  毕业后,一直喜欢琢磨自行车设计的姚亚伟找家里要了五十万元的启动资金,准备在儿童自行车领域,大展身手。

  他和一个同学一起回到平乡,两个人信心满满,想着要做一款酷炫新颖的儿童自行车,甚至连市场调查都没做。做设计、找工厂开发,到各个城市的批发市场推广宣传,两人忙得热火朝天,最后发现第一批产品完全不接地气,价格高而且不符合市场的普遍审美,根本卖不动。

  后来他反思,发现不同的地区对自行车的偏好是不同的,北方喜欢粗壮一些的自行车,南方更偏好秀气一些的设计。了解完市场偏好之后,他又和合伙人一起尝试着按照北方最流行的审美生产了一批粗壮结实的儿童自行车,专门向北方市场销售,没想到赌对了,这一批产品一次就赚了100多万元。

  姚亚伟趁热打铁,将所有的资金全部投入,全部用来开发生产类似款式的自行车,不仅生产儿童的,还生产的。没想到赛道和儿童赛道完全不同,类似款式的自行车根本卖不出去,最后所有的车都积压在仓库,只能“打骨折”卖给经销商,不仅把赚的100多万元赔光了,连启动资金都赔进去了。

  姚亚伟痛定思痛,决定暂时放弃创业。那几年家里的生意很稳定,但他还是不想回家,而是去到了北京。年轻的时候,人们总是很迷茫,21岁的姚亚伟正是如此,他决心停一停。

  后来,他在北京找了一个工作,在单位里负责写材料,偶尔跑跑腿。但这并不是他理想的生活,“我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姚亚伟说。只是,赔了200多万元的他明白,创业这件事不能再盲目了,要深思熟虑想清楚方向。他一边工作一边想,之前失败的问题到底在哪,下次创业要往哪发展,是做高端还是低端。

  2013年,他回家结婚,很快就有了小孩,同时他也拥有了新的想法,“要不然尝试一下做婴儿床吧”。

  但高端婴儿床的生意几乎没有做起来,“一方面,每年的出生人数整体上在减少,也导致市场的整体需求量慢慢减少;另一方面,婴儿床的使用周期不长,很多家长也不愿意为这种几百上千元的婴儿床买单”,姚亚伟告诉记者。

  虽然汲取了上次创业的教训,但换了一个项目,却还是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姚亚伟坚持了两年,仍然觉得高端婴儿床这个生意很难走通。

  2016年,姚亚伟回到家里的公司。当时公司主要做童车,小型的自行车、扭扭车、小孩玩具车等各种类型应有尽有,分为高端、中端和低端三条产线。他接起了低端线的生意,刚开始一年的销售额大概只有2000多万元。

  在高峰时期,姚亚伟家生产的自行车销往全球70多个国家。有个印尼的客户和他们工厂合作了30多年,“从父亲那一辈就已经开始了。”只是等到他接手的时候,国外的市场已经开始逐渐萎靡,除了这些长期合作的老客户,已经很少再有新客户了。

  姚亚伟第一反应就是要把国外市场捡起来,开始研究每个国家喜欢什么样的风格。荷兰人因为自行车道发达,很多人骑自行车进行通勤和购物,他们喜欢设计简洁、骑行稳定能够应对各种天气的自行车;日本注重细节和功能性,加上当地地形多样,自行车需要适应不同的路况和骑行需求,对变速器和舒适度方面有很高的要求。

  他一边针对不同的国家做不同的产品创新,另一边也积极联系很久没下单的老客户们,询问没下单的原因是什么,同时到各处参加展会。只要有客户表现出一点点感兴趣,他都不会放过。

  没多久,姚亚伟去越南参加当地的童车展会。“去到时候感觉自己上当了,整个展会上什么产品都有,还有卖五金的,完全让人感觉不到专业。”他还是坚持留在了展会上,认识了一些感兴趣的客户。没想到真的有两个人发展成了长期客户,一年的成交额能达到2000万元。

  童车行业特别考验商家的口碑和信誉,只要产品得到客户认可,很多国外的客户甚至十几年都不会换合作的对象,但第一笔订单往往是最难拿下的。

  一个东南亚的年轻客户有一次在展会上告诉他,只要价格合适,订单量绝对不是问题。姚亚伟想都没想就同意了,将原来的单价又往下降了接近1美元。为了这1美元,他只能挨个联系童车生产背后的供应商们压价,一家一家地拜访,才挤出了一点点的利润空间。后来这个客户一口气定了200柜产品,总价达到3000万元。

  到了2018年,低端产线亿元。父亲放心地把中高端产线一起交到了姚亚伟手里。在他的带领下,去年整个公司的销售额已经达到数亿元,出口和国内各占一半。

  这两年,整个童车市场的需求下滑,市场竞争越来越大,姚亚伟也将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产品上,尝试新的出路,比如和迪士尼、小黄鸭这类IP联名,尝试马卡龙这种更清新的颜色,跟上时代的新潮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们对童车的品质、外观、功能各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同时童车企业也需要推出更具创新性和个性化的产品,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姚亚伟判断未来市场肯定还是会向高端化发展,也准备花更多的时间在产品开发上,把更好的童车卖到全世界。

搜索